期刊精粹 | 新加坡Master Plan的渊源、演进与启示【2025.4期】
Master Plan是新加坡的法定土地利用规划,也是实施用途管制的主要工具。在殖民地时期,为实现城市规划全域覆盖,采取了三类标准的发展蓝图,以适用不同片区的规划目标;在建国初期,为满足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工业开发和市区重建的需求,以行动规划推动Master
Master Plan是新加坡的法定土地利用规划,也是实施用途管制的主要工具。在殖民地时期,为实现城市规划全域覆盖,采取了三类标准的发展蓝图,以适用不同片区的规划目标;在建国初期,为满足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工业开发和市区重建的需求,以行动规划推动Master
城市收缩是全球性现象,在我国部分城市已有出现,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工业城市。转变城市规划的理念与范式,应对人口流失及其引发的收缩现象,成为当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挑选1960年后美国中部东北区5个人口收缩的中小型工业城市,梳理其规划策略演进历程,分析
当前我国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仍存在以财政出资为主,产权主体筹资较少的问题,且改造多集中在公共空间而较少关注私房部分。已有研究表明,以适当的公共干预推动业主投资自主更新是私房更新的要点。最早开始城市化进程的英国,在1960年代—1970年代建立了较为
在全球海洋网络中,大量河口城市凭借特殊发展策略与规划创新,成为海洋经济与治理的关键枢纽。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河口城市在破解区位障碍与提升航运能力方面的转型策略、实践影响与规划应对。作为典型的河口城市,德国汉堡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在港城互动作用下实现了从内河港城市向海洋
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是中国沿海港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一国两制”的特殊国情,该地的港口呈现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的功能演化特征。在中国省级港口整合背景下,笔者利用全球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提供的船舶轨迹数据,分析了2017—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在国际和区域航运网
加快推进海洋城市规划建设是落实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高品质陆海空间的重要措施。既有研究呈现国内外视野不匹配、理论视角分散、研究发现碎片化等特征,难以系统性支持海洋城市规划实践。本文基于理解性综述方法,在辨析“海洋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空间—功能—治理”的认